TUT-USR計畫▶

計畫摘要

2018/09/28

17世紀的臺灣西南部海岸洲潟羅列,包含倒風內海及台江內海,其中台江內海主要為現今台南市西部地區。舊時台江內海沿著現在的台南市將軍區山子腳西邊(古歐汪溪出海口)、七股區篤加(古卓加港),西港區蚶西港(古含西港)、西港區西港(古西港仔港)、安定區管寮(古菅寮港)、安定區安定(古直加弄港)、安定區港口(灣港口,亦即目加溜灣港的港口)、永康區洲仔尾(古洲仔尾)、台南市南郊鹽埕南邊等地,是當時的內陸海岸線;海岸線的外面,從南邊的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到北邊的安平就有七鯤身(一鯤身即安平、二鯤身即今億載金城、三鯤身大約是現在的漁光島、四鯤身現在仍保留舊地名但改為四鯤鯓、五鯤身有一說為被稱做小美軍的地區或有一說為喜樹大山(公墓)附近,六鯤身大約是現在的台南市喜樹、七鯤身就是現在的台南市灣裡(如圖1乾隆輿圖所示)。隨著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正月全臺大地震,同年7月連續多日的狂風暴雨,將土石大量沖刷而下,促使當年的漚汪溪(現曾文溪)改道,土石流沖入台江內海造成淤泥淤積,台江內海消失後鯤鯓地形已不復見,但聚落裡仍然可以清晰看出沙洲地形突出的高點。

圖1乾隆輿圖台南府城周邊

鯤鯓、喜樹、灣裡地區(俗稱鯤喜灣地區),依據地方耆老轉述及老照片佐證,日據時代,茄萣、灣裡、喜樹之魚塭、農地,被指定為府城外的農產場域,是個以農、漁業營生的部落,所生產農漁產品專門供應府城居民生活所需,並建立府城第一條「輕軌」(類似台鹽台糖的四輪輕便車,如圖2所示),將魚菜產物運送進府城,再載回府城內銷售的日用品,在喜樹老街區狹窄的巷弄、低矮的房舍、陽春的菜市場、生活必需的雜貨店,可以想見一、二百年前人們在這兒養雞放羊、種菜捕魚、結婚生子、代代相傳…;這裡被澎湃的海洋、翠綠的菜園、一窪窪的漁塭溫柔地環抱著,與世無爭的時光,像現在萬皇宮前香爐裡的香火靜謐地裊裊昇華。

圖2 鯤喜灣地區老照片

鯤喜灣地區,因地處台南市邊緣與高雄市交界處,與一般所認知位於中西區、安平區等台南古蹟旅遊街區,有明顯距離;同時因為黃金海岸地區荒廢20餘年的「黃金海岸船屋」蚊子館,造成鯤喜灣地區旅遊產業發展遲緩。鯤鯓地區唯一小學「龍岡國小」除了校長、主任以外,只有2位科任老師及6位級任老師;喜樹地區唯一小學「喜樹國小」也不到200位學生;人口外移造成普遍高齡老化現象。隨著高齡人口的遽增、家庭結構改變、終身學習興起、代間隔閡擴大以及對代間融合議題之重視等趨勢,成為地區的主要議題。

本計畫結合喜樹國小、龍岡國小、吳郭魚藝文工作室、喜樹仔港文史工作室等在地團體,盤點鯤喜灣地區發展所面臨「樂齡學習」及「代間教育」,規劃本計畫「歷史的角落--鯤喜灣關懷再出發」三年期程包含:社會實踐團隊成長與整合、大手牽小手代間學習、樂齡學習生活文創、鯤喜灣學--歷史接軌永續發展等四項子計畫(如圖3所示);透過本校師生進駐社區探索在地故事,重新陪伴中小學生認識鯤喜灣歷史,進而產生在地認同;並關懷社區樂齡學習,融入本校文化創意特色,挖掘在地文化意象,帶動樂齡文創設計;引導樂齡長者回溯他們記憶中的家鄉歷史,由阿嬤自己講自己的故事,以在地歷史串聯「樂齡學習」與「代間教育」。連結社區廟宇、區公所等資源,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力量,開啟年輕學子的洄游思潮,尋求未來能推展「鯤喜灣學」的可能。

圖3 本計畫整體規劃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