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臺南農安樂活好食在

柳營雪莉太康有機農場—蘆薈姐姐蘇雪莉的故事

2019/10/22徐玉梅

    自從執行食農計畫以來,食農小組幾次與「雪莉太康有機農場」互動,小編都因為有課沒跟上。第一次見到「蘆薈姐姐」蘇雪莉女士,是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與教師教學研究合流」系列講座的「食農創生--食農USR論壇」上,蘆薈姐姐在「小農論壇」台上,分享她在柳營區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的有機蘆薈創業經驗,PPT切題美觀,笑容可人,健朗大方,讓人「驚豔」,女兒也陪同蒞校,在台下支持。母女都是本校校友,小編印象深刻,只可惜時間緊湊,沒機會正式打個招呼。

108.4.10南應大「食農創生--食農USR論壇」會場,前排右側即蘇女士母女

初見蘇女士,笑容迷人,講題是:農業女力創意

 

◆登堂入室

    這學期初,食農小組再次造訪雪莉太康有機農場,正好沒課,於是,小編來了!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營運中心是農業局的BOT案子,由真善美農業發展公司經營,全區分四大主題,有複合式輕食特產中心、大健康養生店鋪、市民農園與有機種植生產區。今天要拜訪的就是有機種植生產區,生產區內有機農友採契作生產。

柳營區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營運中心

一樓展售有機農產品與加工品,樓上是輕食餐廳

這是營運中心的契作集貨包裝廠

順著義士路深入,蘇女士在路旁等候揮手,引導我們的公務車到達鐵皮搭建的工寮,又忙著準備自家產品「檸檬蘆薈吸凍」熱情待客,小編卻馬上搜索主角「蘆薈」田的所在,工寮後方就是蘆薈田,田裡有位先生正在割草,蘇女士介紹是她家「老爺」,林先生也收工來打招呼,當食農小組說要替他拍張特寫時,低調的林先生一直婉拒,說是太狼狽。

全副武裝(帽子、面罩、防護衣),用割草機在蘆薈田除草的是林先生

    常在校園裏看到工友割草,自家有塊地常長雜草也購置了割草機,不過沒實際操作過,仔細端詳割草機,林先生說配備兩種刀片:鐵刀片與塑膠刀片兩種選擇。鐵刀片銳利快速,硬碰硬,容易發生意外;塑膠刀片割草需要一截一截割,必須一遍一遍掃過,又容易絞纏,卻比較安全。有機種植也常是如此,必須「捨近求遠」,不求快速有效的種作方式,希望以和諧友善自然的方法耕作,種出安全安心的食物。

林先生收工,一來因為塑膠刀片雜草纏絞需剝除,二來要跟食農小組打招呼

 

◆雪莉太康有機農場

    林先生總說蘇女士是農場的「董事長」,是當家作主的人,自己只是「長工」或是「義工」,負責幹活而已。在董事長還在忙著招呼其他成員時,小編選擇先找「長工」林先生了解農場的現況。

四周都是香韭、白鳳草、金銀花、茉莉花…等香花藥草盆栽,小編在後頭與林先生聊

     林先生說最初種植面積只有一甲地,後來再承租一塊,共約一甲五分地,分三份,主要種植蘆薈、稻子、玉米。種蘆薈約5分地,分成兩塊輪作,一種三年,三年後就換另一塊農地種蘆薈,原本種蘆薈的田就休耕,完全不種任何作物,而蘆薈的生長週期是種一年多後才長大採收,採收期很長,大約可以採收一年半。剛好吻合兩塊土地三年輪種休耕的循環。

目前工寮後方這一塊種蘆薈

工寮右側這塊已休耕4個月,什麼都沒種,溫室是其他班員的,雪莉太康只種露天

休耕這塊,靠近工寮旁,種了一些零碎作物,應該是自己食用

    林先生也說:過去不曾種過稻米,今年這一期才開始試著種台南19號香米,跟原來的香米不同,是農改場今年這期的新改良品,台南有些農人會嘗試種越光米,台灣開發改良過的越光米,這種品種當期還可以,第二期就會產生變化,因為是改良種,受到氣候風土影響,品質不穩定,而且台灣南部的越光米,一年種三期,品質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第三期,時間較趕,品質就不好。

    小編去過日本,發現品質好的越光米,是產在日本東北新潟縣,其中又以南魚沼縣生產的越光米品質最好,曾扛了幾公斤的南魚沼市越光米回家給家人品嘗。新潟縣緯度極高,有優良的滑雪場,天候寒冷,一年只種一期,這樣的品種要種在低緯度炎熱的南台灣,確實有許多不可控制因素。

這塊就是林先生說,今年才開始嘗試種植香米的水稻田

    介紹過蘆薈、稻米這兩種作物後,接著林先生說:還有一塊,剛整完地,一般有機種植的土地犁好後,會先撒茶樹籽粕、浸水、除蟲、除草後,才開始更種,準備種玉米。準備種什麼品種呢﹖林先生說是由「董事長」決定的,要問董事長才知道。

夾在稻田、溫室中間,剛整好地,田中還有點水的,就是準備種玉米的那塊田地

    林先生說台灣農業型態比較接近日本,耕地面積都小,都是精緻農業,早期的蓬萊米也是日本人開發引進的;雪莉太康農場裡的作物,都是由農改場取得新品種種子,再請育苗場育苗;請插秧機來插秧,插秧完後,施肥就可以自己來;而所有的作物種植,只要自己做不完,均需請人工,因此,有機作物的種植成本很高。林先生舉例說:尤其有機種植除草不能用藥、除蟲不能用藥,光蘆薈的人工除草,一個多月就要除一次,所有作物,自己的人力忙不過來時,都要請人工。

「小農論壇」ppt,說明種植、營業重點

    雖說雪莉太康主要作物是蘆薈、稻米、玉米,可是看產品目錄,生產蘆薈麵時,還有許多材料是自己生產的有機農作,小編正在數著甜菜根、洋蔥、紅番薯、紫地瓜、南瓜、蝶豆、香韭…,還沒數完時,「董事長」吆喝說要轉移陣地,去參觀產銷班,就匆匆結束跟「長工」林先生的對話,一行人在「董事長」的帶領下,穿過產業道路來到柳營區蔬菜產銷班第二班的據點。

 

◆柳營區蔬菜產銷班第二班

    雪莉太康隸屬柳營區蔬菜產銷班第二班,蘇女士就是第二班班長,班員共19人。

產銷班鐵皮搭建,是個多功能的空間,一眼望見農具、肥料…等農業資材

一進門,左邊牆壁上,都是看板,是班員的介紹資料、組織架構表、訊息佈告欄,右側和室內,除了通道外,放置不少農機、有機肥料、耕作資材。

實際有19位,有些班員來不及交出資料

每個班員進的肥料、農機可以堆放在這兒,通常各自購買,統一標購

接著,蘇女士逐一為我們介紹在牆上的看板,解說第二班班員背景、種植面積、種植項目…等。可以發現,有的班員很年輕,學歷也很高,甚至是成大畢業,班員中居然有知名的專業地瓜農企業「瓜瓜園」,雖說有很多產銷班幫他種植地瓜,但有機地瓜這一部份就在太康生產。

    小編本來以為有機農產品,有政府統一管理、統一驗證,其實不是,有機種植需要驗證,農委會公布審核通過的驗證單位,農友必須自行驗證,由哪一家驗證公司驗證,就標註那家驗證單位的有機標章,太康蔬菜產銷班第二班的有機驗證,比較集中在寶島、中華兩家驗證公司。但是,小編好奇,到底還有哪些合格的驗證單位﹖每個驗證單位的標章是什麼樣子﹖於是,估狗了一下,有11家呢!

取自http://www.agritech.org.tw/2016/01/blog-post_14.html科技農報

接著,小編發現每張看板都有綠色樹葉標章,以為也是一家有機驗證公司的驗證標章,以為農友有機驗證一定要經過兩家以上驗證,但,蘇女士說這是國家有機產品的統一標示,是最新公布的標章。

這是最新公布的台灣有機產品標章,每張看板上都有標示

    前面已經提過,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是政府BOT案,是農業局跟台糖租地,開發規劃後再轉租有意耕作的農友,採用官辦民營的管理方式,是全國第一個政府設立的農業專區,本來產銷班這個據點也被標出去了,產銷班找真善美農產公司董事長商量,這個據點才撥給產銷班使用,但還是屬於他們得標的範圍,只能等到租約到期時,再修正這個問題。   

蘇女士不厭其煩地解釋產銷班的運作模式、這個據點的功用

 

牆上張貼了訊息佈告欄、組織表、班員公約、有機蔬果價格表等

聽說,目前台糖也繼續釋放出更多的農地,農業局有意全面推廣有機種植,在善化建設大量溫室,招募青農進駐耕種,設備越來越優良,有冷藏設備、空間。

    由於太康有機農友跟真善美公司契作,在農作採收期,每天上午採收,然後進冷藏室預冷,下午2:00多交菜到有機分裝場驗證分裝,小農沒有自己的包裝,但包裝上會打出生產者名號,這是BOT經營模式,也就是後段的分裝整理,由真善美負責,再送到各個通路。農戶通常都會按照訂單量交貨,可以不交這麼大的出貨量,剩下的自己行銷,若是天候異常,生產出問題,也可以少交,但不可以完全不交,不能斷貨。不過,契作較省力,不用擔心銷售問題,專心種好菜即可。太康蔬菜產銷班班員,大家知道運作模式是如此,運作節奏是如此,就越來越有向心力,特別是班員生產區土地集中,大家都是鄰居,可以互相照應,不像其他產銷班,種植地區、住家分散,農戶不易凝聚協調。

    聊著聊著,一行人終於走出產銷班,剛好看到電線桿有些鳥,聽到麻雀的叫聲,小編誇讚太康生態不錯,雖是早上,已經有幾隻麻雀停在電線上,話題一轉,就從眼前這塊香米稻田到麻雀的農損,再聊到麻雀防治辦法:稻草人、放鞭炮、放老鷹,真的假的都沒有用,聽說要在稻子抽穗時,在稻子上面拉細繩交織成一個井字,麻雀飛過,翅膀會打到繩子卻無法看到,就會害怕有陷阱,就會避開,聽說官田農民都用這一招。

    話題再一轉,蘇女士已經構想,香米收割之後,稻草不要切碎,可以舉辦紮稻草人創意比賽、農村體驗活動,然後割稻仔飯、編草繩、稻草堆、剪草…等等記憶就源源而出,我們還真能聊啊!

這兩隻鳥應該是雨燕,不是麻雀吧﹖!

   

◆蘆薈「家族」的由來

    蘇女士是本校美工科畢業,回鍋進修取得學士學位;大女兒是本校應用外語系畢業,取得淡江大學俄文系碩士學位;二女兒是本校視覺傳達系校友。林先生原任職農委會南區分署,5年前退休,成為有機耕作的好幫手。當小編知道蘇女士與林先生家中並沒有田地,父祖輩並不務農,目前在太康種植蘆薈、蔬菜、雜糧的1甲5分地都是承租的,小編就很好奇:為什麼想務農﹖為什麼選擇種植蘆薈﹖

1.無心插柳

    故事得從近30年前談起,美術系的蘇女士,原在設計工作室幫客戶做包裝設計,經營環保企業的弟弟,常進口環保資材,從美國達拉斯帶回兩棵吉拉索洋蘆薈(Aloe vera)給媽媽種,剛開始種在陽台屋頂上,是業餘興趣,2002年,弟弟買農地要放環保資材,蘇家爸媽幫忙在仁德靠近高鐵附近找地買地,土地共5塊,每塊3分地,共約1甲5分,兩塊建造環保資材室,剩下農地種蔬菜水果自家食用,沒想到才一兩年的時間,大棵蘆薈就繁殖到差不多有半分地,而且越種越多,就從兩棵小蘆薈種成7、8分地的蘆薈田,媽媽希望幫忙賣蘆薈,蘇女士才上網估狗,看看蘆薈能有什麼用途。

取自「村家味」網頁

2.柳暗花明

    一般人會打成果汁食用,可是這用法太小眾,消耗量不大,而且生鮮貨品銷售期不長,應該要尋求加工方式,才能延長商品的銷售期,緩解銷售壓力,才有經濟價值,最好是做成主食,客群大,消耗量才夠大。這樣的思考方向,加上仁德靠近歸仁、關廟,蘇女士有個妹妹在大灣做素食批發店,店裡有進貨關廟麵,認識關廟麵廠,於是試著把蘆薈打成顆粒狀,委託製成蘆薈關廟麵,剛開始是做給家人親戚大家試吃,口感很好,再調整水分、鹽巴、蘆薈的比例,慢慢調整,漸趨完善成熟。

    最開始蘆薈還沒有加工品時,草地狀元節目曾採訪蘆薈園,仁德農會看到這段採訪,知道仁德有個「蘆薈阿嬤蘇黃酠(ㄑㄧㄚˇ)」,2006年找上門,希望能生產「一鄉一特色」伴手禮,村家味產品中綠色的「蘆薈健康麵」就是當年打出「一鄉一特色」的產品。當時,白河有蓮子、官田有菱角…,就是仁德找不到,希望蘆薈成為仁德的特色,蘇女士就設計包裝,開發蘆薈健康麵,仁德農會非常開心,農會會員有7000多人,訂了7000多盒伴手禮盒,企業得知也訂了將近8000盒蘆薈麵伴手禮,肯定了蘆薈加工成麵條是可行的方案,也開始量化生產。

2007年「蘆薈健康麵」代表南瀛特色農產品參加「東京國際食品展」,2008年「蘆薈健康麵」獲得南瀛10大伴手禮殊榮。

3.鴻圖大展

    2008年農委會要遴選「農漁百大精品」,希望農產加工能再升級,仁德農會再度上門找蘇女士,希望養生蘆薈園代表參賽。當時,蘆薈健康麵推出了一段時間了,也有些消費者反應只有麵條沒有醬汁,不夠便利,於是蘇女士又繼續研究開發蘆薈素食醬汁,並利用天然植物、雜糧染色,設計成4色蘆薈麵條(原味、野菜、全麥、紅蘿蔔)搭配兩罐醬汁,推出「好麵拌健康」禮盒包裝,獲得2009年農漁百大精品獎項。

取自「村家味」網頁

注重視覺美感,是學美術的蘇女士的特色,蘇雪莉FB

後來,蘇女士就繼續開發一系列的蘆薈麵產品,從蘆薈養生麵一般的麵條,到好麵拌健康4種蘆薈麵條加兩種素食醬汁,後來又推出各種口味的古早米豆麵與蘆薈「蕾絲麵」,在包裝上,裸包裝與方便包同時銷售,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

米豆關廟麵

四色蕾絲麵,取自「村家味」網頁

2011年5月,申請成立「德吉家商業社」,開始大展身手,請看村家味的購物網站:

蘆薈麵、蘆薈凍、米豆簽麵、傳統關廟麵、油品、方便麵、調醬、保養品…各式各樣的商品一一推出,規模不小,大部分仰賴網路行銷,少實體店面。

 

108.4.10南應大「食農創生--食農USR論壇」演講ppt

4.轉戰有機農業

    本來,事業基地在蘇媽媽仁德那邊,可是靠近奇美工業區,而且6分地建了環保回收資材室後,剩下的農地分散,很難處理綠籬、隔離帶的問題,想要做有機驗證是很麻煩的,蘇媽媽不想這麼麻煩,只要做自然農法、友善耕作就好,可是蘇女士一開始就想做有機驗證,希望從原料就是讓消費者安心的有機蔬菜,當時,發現太康剛好有人要退出,兩塊農地各5分,就寫計畫申請,2013年進駐太康,把2006到2012年發展的蘆薈麵食事業整個移轉到太康,蘆薈事業開始切割分離,蘇媽媽那邊的蘆薈做化妝品,太康這邊做麵食加工。

    蘇女士到太康耕種,就開始加入產銷班,最初產銷班的前幾位主席,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產銷通路了,不需要互相綑綁,就是一個合作社可以各自做各自的,比較沒有凝聚力。去年改選理事主席,才積極運作,努力爭取,改善道路泥濘的問題,拓寬對外道路,前面這條柏油路是去年才鋪設的;夏天汛期時,如果碰上颱風大雨,排水溝淤塞,太康蔬菜專業區都淹水,也協調疏通排水溝。而大家希望蘇女士能擔任柳營區蔬菜產銷班第二班的班長兼第二組組長,蘇女士也義不容辭。

    如今產銷班每月邀請農業專家來上課,解決農友作物病蟲害、土質太黏限制根系生長、採後保鮮處理、葉菜類的保鮮預冷、番茄玉米等各種作物的種植技術…,都會請農改場的專家來演講,班員碰面的機會多,向心力也強。

5.蘆薈「家族」

    仁德的「養生蘆薈園」剛受到矚目時,有不少影視媒體採訪、報章雜誌報導,當時,蘇黃酠女士年近八十,大家都叫她「蘆薈阿嬤」,蘇女士當時位居協助角色—蘆薈阿嬤的女兒;蘇女士轉進太康種植有機蘆薈後,班員都叫她「蘆薈姐姐」,咦﹖蘆薈「阿嬤」的女兒居然叫蘆薈「姐姐」,輩分是不是亂了呢﹖我想「農業女力」大都「女麗」,而且在蘆薈的加持下,我們的「蘆薈姐姐」還很青春美麗,總不好把人叫老了。

    蘇女士和兩個女兒、娘家一家人,都經營蘆薈的生意,包括林先生退休後,也投入蘆薈耕作,或生物科技,或生產麵食,或農務耕作,或行銷管理…,所有田裡的種植,都是為了讓蘆薈產品更多樣化,更具競爭力,真是「蘆薈『家族』」!

 

◆尾聲

    食農小組訪談雪莉太康時,蘇女士已經預告11/2(星期六)要辦成果展「食尚有機豐收樂-2019太康有機蔬果推廣活動」,已經開了4幾次籌備會了,產銷班員大家分工,共同提供食材共同籌辦,已經有腹案,當天會提供各式有機餐食,蘇女士評估當前有的食材,數著可以製作的餐食是蘆薈麵、紫地瓜饅頭或蛋糕、南瓜饅頭、有機葉菜、大黃瓜湯、紅龍果、蘆薈吸凍、桑葚汁…,有主食、蔬菜、湯品、飲料、甜點等,飯後還可以體驗採收的樂趣,有得吃又有得打包帶走。小編聽了就直流口水,各位心動了嗎﹖要趕快行動噢!

 

    小編非常喜歡蘇女士蓬勃激發的創意與生命力,也欣賞林先生的低調務實與風趣,要打道回校之前,特地在蘆薈田裡拍張大合照,讓各位看看這對夫妻健朗可親的笑容。啊!這是趟充實有趣的有機農業之旅。

右一蘇女士、右二林先生,都笑得很燦爛,有沒有夫妻臉﹖